晚清时期湘淮的政治势力崛起:湘军中的湘军
晚清时期湘淮的政治势力崛起:湘军中的湘军
晚清时期湘淮的政治势力崛起,得益于太平军在江南的肆掠进攻,在围剿太平军的过程中,湘军成为一支重要的武装晚清时期湘淮的政治势力崛起:湘军中的湘军,在太平军被剿灭之后,被大量裁撤掉。而同时期脱胎于湘军而成立的淮军,却被李鸿章的力保之下保留下来。在曾国藩之后,湘军中的实权人物以左宗棠为首,清廷朝堂上,李鸿章接过了曾国藩的权力。通过大力推行洋务运动,李鸿章成为清廷最有实力的政治人物。
他清楚清廷在海防上存在的问题,而一手组建起北洋舰队,指望着他们能成为大清的海上堡垒,防范外敌从海上发起进攻。为此,当新疆面临外敌入侵之时,他的海防论也随之出炉,西北广袤的不毛之地是入不了李鸿章的眼的,即便劳师远征所收回来的也不过是几千里荒芜之地,为此花费巨资不值当。而湘军老帅左宗棠认为海防与塞防同等重要,朝廷应该海、塞并重。当前收复被侵占的南北疆,极为重要,未来若西北不保,则国家将处于极其危险之境地。
晚清朝廷唯一值得称赞的一件事情,就是在新疆面临被割裂出去之时,他们赞同了左宗棠的提议,并派其亲自指挥,出关平定疆乱晚清时期湘淮的政治势力崛起:湘军中的湘军,全面收复新疆。八军湘军子弟在老帅左宗棠的指挥下,不到一年就收复南北疆。68岁的老帅,为表明与沙俄决一死战,抬棺材出征。沙俄胆怯了,他们选择后退并同意议和,清廷收回伊犁。老帅左宗棠的壮举,收复新疆保住了166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不失。左宗棠为官清廉,去世之后,除了给家人留下一座老宅,家里几乎是一贫如洗。
李鸿章在民间有着“宰相合肥天下廋"的说法在流传。虽说他贪恋权力可治军无能,有经商理财之才甲午中日战争中李鸿章的功过,也更会为自己谋利益。作为晚清的重要人物,其一生的功过都很明显。 他手上掌握的淮军及北洋舰队,如果李鸿章治军有术,重用贤才良将,中日甲午之战,胜负可能就会是另外一种结果。掌控军队只是李鸿章与满清朝廷博弈的重要砝码,他怎么会放弃手上的权力。
李鸿章清楚自己的处境,作为一个汉臣,权力越大、军队实力越强甲午中日战争中李鸿章的功过,满族亲贵们对他的忌惮就会越大。慈禧要从其军费中抠出来修颐和园,固然是因慈禧过寿而追求享乐,但重要的一点也是要消弱北洋舰队的实力。李鸿章心知肚明,他敢说个不字吗?翁同龢为什么不给李鸿章下拨60万两银子的北洋经费,在他的心里,李鸿章实际上就是晚清的曹操,淮军和北洋都是李家的私人军队,只听李鸿章的号令。你北洋好不好,能不能战?与朝廷没任何关系。
对于一心维护清廷统治权力的所谓清流们而言,李鸿章的实力越强威胁就越大。除非李鸿章把军队的控制权交给朝廷,否则,清流派不会关心它的存亡。在晚清政坛上,这就是个死结甲午中日战争中李鸿章的功过,江南汉族官吏的崛起,只有掌握听自己号令的军队,他们才能立足于朝堂之上。若是把军队交出去,个人及小集团的利益就无法保障,在保国还是保家的问题上,他们肯定选择首先自保。
甲午战败后,若是真有担当,首先他就应该自裁以谢国人。可李鸿章根本就没考虑过要这个问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水师提督丁汝昌自杀,战败的责任被其背了起来。可北洋舰队正是因为执行的是李鸿章避战保船的命令,最终被日军包围在驻地,一群没骨气的北洋将领逼迫丁汝昌投降。不愿意降的丁汝昌只得选择自杀,整个北洋舰队剩下的舰船全成了日军的战利品。
容闳认为,李鸿章在死后,至少留下四千多万家产。另外,费行简也在自己的著作中支持此说法,并指明李鸿章在合肥、安庆、京师、芜湖等地置办大量田产、房产。李鸿章最大的败笔并不是签订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而是他自作聪明与沙俄所签订的《中俄密约 》,出卖中国东北的利益,据说沙俄支付给李鸿章300万作为报酬,以获得在东北修筑中东铁路的权利。东北人民在近代四十多年所受的苦难,其始作俑者正是李鸿章。单独凭这一点,讲李鸿章是卖国贼,就没有任何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