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国古代哲学的五行学说:宇宙万物的五种属性与传统文化的重要成分
探索中国古代哲学的五行学说:宇宙万物的五种属性与传统文化的重要成分
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系统观,古人把宇宙万物根据其特征划分成木、火、土、金、水五大类探索中国古代哲学的五行学说:宇宙万物的五种属性与传统文化的重要成分,统称“五行”。五行并非指具体的五种单一的事物,而是对宇宙间万事万物的五种不同属性的抽象概括。
如果说阴阳是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那么五行可以说是一种原始的系统论。五行学说认为,大自然的现象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气的变化所总括,不但影响到人的命运,同时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它强调整体概念,描绘了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
五行和阴阳一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成分,涉及到中医学、堪舆、命理、相术和占卜等方面。
1、历史
中国西周末年,已经有了一种五材说。从《国语·郑语》“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万物”和《左传》“天生五材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民并用之,废一不可”到《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的记载,开始把五行属性抽象出来,推演到其他事物,构成一个固定的组合形式。
在战国晚期邹衍提出了五行相胜(克)相生的思想(用来说明王朝统治的趋势),且已把胜(克)、生的次序固定下来,形成了事物之间相互关联的模式,自发地体现了事物内部的结构关系及其整体把握的思想。就在这个时期,《内经》把五行学说应用于医学探索中国古代哲学的五行学说:宇宙万物的五种属性与传统文化的重要成分,这对研究和整理古代人民积累的大量临床经验,形成中医特有的理论体系,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荀子将子思和孟轲的学派统称为五行,并加以严厉的批评。1998年9月24日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庞朴根据马王堆帛书和郭店楚简的内容研究指出,子思所谓五行指的是“仁义礼智信”或“仁义礼智圣”这五种德行;这五种德行,后来又合称为“五常”。
汉代思想家董仲舒认为,木代表仁、火代表礼、土代表信、金代表义、水代表智。
中国哲学史上的五行思想类别,综合列举如下:
指五种行为原则,疑为荀子所持。
指五种物性,如《尚书·洪范》及周子太极图说所持。
指人类生活上的五种必须的物质条件,如《左传》里蔡墨所持。
为分类学上的五种分类原则,如《吕氏春秋》所持。
指借着阴阳二气之流动而存在的五种“存在形式”,如《白虎通》及《黄帝内经》素问所持。
指植物、火炎、泥土、金属及流水。它们的象征意义分别为生机兴发,活动或变化,孕育或培植,禁制与伏藏。此为萧吉所持。
2、与中国王朝更迭的关系
战国时代齐国人邹衍发展了阴阳学派,并提出王朝更迭与五行生克循环之间的联系。邹衍将“五行”推演为代表王朝运数的“五德”,认为五行的循环不仅代表着季节的更替、更是预示著王朝的兴衰与更迭。邹衍将从黄帝到夏、商、周之间的所有朝代更替都解释为五德的循环相胜,认为当一个新的王朝即将兴起之时,上天必会降下与代表着新王朝德运的瑞应征兆,以预示著旧王朝的谢幕和新一轮王朝循环的开启。
以邹衍的五德说来论证王朝正统性的传统滥觞自秦朝。据《史记•封禅书》记载:“昔秦文公出猎,获黑龙”。龙自然是帝王的象征,而黑色则是水德之色,由是太史公云“此其水德之瑞”。由于周居火德,根据邹衍的理论推演,水克火,秦居水德恰好印证了秦将代周而得天下。据《始皇本纪》载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为了宣扬新朝的德运,秦始皇登基改元后立即宣布改服色为黑,由是“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
秦亡汉兴后,虽然新兴的汉王朝沿用了五德理论来解释其王朝正统,但朝野之中对汉朝究竟当居何德运、尚何服色一直争论不休。高祖建国之初,曾宣布汉承秦之水德、尚黑色。但以公孙臣等为代表的一派认为,宣布汉当居克秦之水德的土德。虽然此提议遭到了丞相张苍的反对,但到了武帝太初元年,汉朝终于改朔易服,宣布汉居土德、尚黄色。而到新莽代汉之时,刘向、刘歆父子的新五德说盛行,不但推翻了邹衍建立的从远古到周的王朝德运次序,更是提出了新的王朝德运理论:新王朝的德运当由旧王朝所生,而非旧王朝的德运为新王朝所克。根据刘氏父子的说法,汉当居火德、尚红色,火生土,所以代替汉朝的王莽新朝当居土德、尚黄色。此后,中国王朝更迭大多以五德相生来推演。
3、五方五行
五行与颜色、季节、方位的关系
五方对应五行:东方木、南方火、中央土、西方金、北方水。此模式下,中央土与四方不处于同一个层面,有控制四方之意。
《易传·系辞》:“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这里说了十个数,一至五,是五个生数,五个生数各与五合而得六至十,是谓五个成数。
汉代经学家对这十个数有一定的解释。如郑玄说:“《易》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而五行自水始,火次之,木次之,金次之,土为后。天一生水于北,地二生火于南,天三生木于东,地四生金于西,天五生土于中。阳无偶,阴无配,未得相成。地六成水于北与天一并,天七成火于南与地二并,地八成木于东与天三并,天九成金于西与地四并,地十成土于中与天五并。”但有文章指,五行数到“九”为止,《系辞》的“天地之数”并不是指五行生成数。“土有成数十”是阴阳思想进入五行学说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