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省製造:币面无满文一点最让人觉得蹊跷
台省製造:币面无满文一点最让人觉得蹊跷
《台省製造》小银毫,有跟帖表示,币面无满文一点最让人觉得蹊跷,认为明显不合体制,似乎也预示满清要失去台湾…云云。
这样的说法并不新鲜,至少在二十多年前台湾某泉友即持此论调,当时我曾经举证提醒此说欠妥。数年前,友坛又有类似无满文不合体制、甚至于有“在当时估计谁设计的谁就是死罪;版主你说是吗?” 之问。
当时找了些资料图片回应大清铜币乙酉当至二十,也因为想把这“穿凿附会”挂帅的题目来个一网打尽、一劳永逸大清铜币乙酉当至二十,把其他看似不相关的资料或特例也找了一些,如今派上用场拿出来凑凑热闹,当新春茶馀饭后轻鬆一下之用。
台湾小银毫之製作日期在文献中尚未发现确切记载,总是在1890年代初至1895年割让日本之前。
至于大清王朝钱币中没有满文的,以官方监造、不是私人私造,按金银铜币材及发行先后至少有这麽几款可列出:
1. 光绪年的大清金币 (接连两年都没发现)
2. 嘉庆宝藏 (乾隆年已发行乾隆宝藏)
3. 漳州军饷 (道光年间开始製作)
4. 咸丰年代由上海县府发行的银饼
5. 光绪年间的黔宝
6.光绪年至《币制则例》颁布后的宣统年大清银币
7.铜币 (包括《币制则例》颁布后的宣统大清铜币)
包括割让台湾后大清铜币乙酉当至二十台省製造:币面无满文一点最让人觉得蹊跷,满族老家大本营奉天製作的紫铜当十都没有满文。莫非也在预示满清的灭亡?是否乾隆、嘉庆皇帝在两百年前就预示会失去西藏?光绪在预示新疆在岌岌可危?
8.纸币也有例可举,包括大清银行发行的
另外邮政局的大龙邮票上也没有。鼎鼎有名的红印花上连中文都没有,这些包括加盖的都没有满文。
连大清银行银锭也没满文(这是回应在友坛某人要我“楼主要是再把大清王朝的银锭拿出来证明金币上没满文,就更有说服力了”)
大清国,有价证券上没满文的“族繁不及备载”。
由于此话题经常被拿出来做文章台省製造:币面无满文一点最让人觉得蹊跷,因此拙作《百年银圆》中随手记上一笔(p.195),还特地把宣统三年发行的十文图纳入来佐证。
最后再举个看似不相关的例子:
美国硬币:“ of ”(1794版是美国首枚银币)
美国纸币:“The ”
那个不合体制?
什么叫体制? 若不合体制,为何两百多来年都没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