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林中国传统颜色的浪漫与色彩的搭配之道
沈林中国传统颜色的浪漫与色彩的搭配之道
文 | 沈林
兔年春晚的大部分节目看过就忘记了,到现在还留在脑子里的,《满庭芳·国色》算一个。桃红、缃叶、群青、凝脂、沉香……围绕这五种中国传统颜色,五位舞者以水袖、伞、扇子、花翎、剑五种传统器物的舞蹈语汇演绎,向观众们传达了中国传统美学的惊鸿一瞥。
作为一名汉服爱好者,看到中国传统色,这DNA就忍不住动了。穿汉服前,本人的衣柜里总是黑白灰居多,搭配简单又不容易出错,穿汉服后,对于色彩的搭配就大胆了起来:红配绿、黄配蓝、紫配灰,跳色也能给人一种难言的和谐之美,更别说深浅搭配的顺色套装了。
在传统服饰色彩的搭配过程中,我也总会思考,古人对于色彩的认知,大概就是来源于山川河流、日出日落,而当他们想要留住这些色彩时沈林中国传统颜色的浪漫与色彩的搭配之道,便用自然为其命名:梅染、落栗、薄柿、酡颜、踯躅、曙色、鸦青、胭脂、若草......中国人骨子里的浪漫,大概就藏在小小的传统色命名上。
西方讲究红黄蓝三原色,而中国传统颜色有白、青、黑、赤、黄五种中心色,是为“正色”。正色来自于四方之位、四季之景,外加天地中心正位共同构成,为百色之源;五种正色分别对应金木水火土,同时又与阴阳五行之说相应和。《满庭芳》中的五色,也源于正色的衍生。
颜色对于中国人来说不仅仅是简单的命名,开国帝王改朝换代后的头等大事,就是制定色彩制度,在礼仪活动中,车马旗帜和服装配饰都使用这个王朝国运的符应色。比如周朝尚红,秦朝尚黑,隋朝以后,黄色成为帝王的偏爱。
不过,五种颜色中,红色的意义总是不一样的。
《说文解字》中说,“红”的本义为粉红色的丝帛。其实早在史前时代,对生命和鲜血的敬畏,对火和日神的虔诚膜拜,已经使得“红”拥有不一样的神性与力量,红色因此被建构了吉祥如意的文化原型。
在中国,红色又随着不同朝代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含义。在唐代,红色成为人人皆用的美色。其中,“品色服”制度的成熟,即不同品位的官员要穿着不同颜色的朝服,以区分等级。唐初时红色的朝服只有官至五品以上才有资格上身,红色因此给人留下了飞黄腾达的印象。
自唐以后,红逐渐成为包含绛、赤、朱、丹等各种红颜色的统称。红色热烈灿烂,又格外古色古香,中国传统色种仅红色就收录了361种,它们或深或浅,恰到好处地装饰了我们的生活。
图:橙花与梨@小红书
满江红
大众熟悉的词牌名“满江红”,其实也代指一种植物。别名红萍、红浮萍的满江红,是一种生长在水田或池塘中的小型浮水植物。幼时呈绿色,生长迅速,常在水面上长成一片。秋冬时节,叶内花青素大显身手沈林中国传统颜色的浪漫与色彩的搭配之道,呈现一片红色,所以叫作满江红。
朱砂红
中国人自古歃血为盟的习俗,让红色多了一层禁忌属性。在山西侯马晋国遗址的大量盟誓辞文玉石片中,凡是涉及盟誓辞文的基本都用朱红色书写。“石可破而不可夺其坚,丹可磨而不可夺其赤”午火意象午火意象,古人心中,红色的丹砂与坚硬的磐石可以相提并论,朱砂红也因此关联了“赤心”、“赤诚”、“丹心”等词句。
胭脂红
胭脂红也称为“玫红”。“晓妆剩有胭脂水,较量枝头作杏花”,胭脂作为古代女子彩妆的点睛之笔,可修饰脸型,红润气色,这种颜色也因此而自带香气。
简单介绍三种中国红外,蓝色也是中国传统色中占据重要一席的颜色。比如初初喜欢汉服时,总能看到淡蓝色的衣服甚是好看,询问颜色时,却总以月白相答,原来,古人认为的月亮并不是白色的,而是带着一点淡淡的蓝色,所以今人所称的淡蓝色,古人将其命名为月白,一下就变得美极了。
豆青
青瓷是最早的颜色釉瓷。而豆青则是景德镇为了追求青瓷釉色极致的美而调和出的颜色。“豆青”一词最早的记载,出现在大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编撰的《江西省大志》中,字面意思来看,就是指像豆子一样青色的釉色。就像雨过天青色一般的天青釉,像牛血一样鲜红的牛血红釉,所见即所得。
豆青釉色调“匀净清雅”,呈现出一种温润如玉的质感,象征“清廉”的高贵品质,所以豆青釉瓷器深受帝王的雅赏,也常作为赏赐给“清廉”官员的佳品。
东方既白
看到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东方既白本不是一家快餐店,而是黎明时太阳将出未出那一刻的高空天色,蓝白相间。苏东坡在《赤壁赋》中写道,苏子与客“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佛经里讲:“东方既白,蟠桃带绯色而吐青峰,律转一阳”。
此后,很多文人都形容过东方既白这个颜色,这种具象加上意象的颜色特征,也是中国独有的。
天水碧
天水碧是南唐后主李煜起的名字。据说有一回宫女的丝帛还没染完,不小心在外边晾着过了一夜。第二天却发现,被露水打湿的丝帛,泛出了一种非常好看的碧绿色。李煜觉得,既然是天上的水染的,就叫天水碧。“自是宫中竞收露水,染碧以衣之”,“天水碧”由是得名。
许多人为克莱因蓝神迷的同时午火意象,中国传统色中的蓝多达百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所言非虚也。
图:橙花与梨@小红书
篇幅所限,如果读者盆友们感兴趣的话,下次再继续哦!
资料来源:央视新闻、中国国家地理、中国色彩专家郭浩著作等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