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
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近代以来中国发生的深刻社会变革由此拉开了序幕。这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先进分子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进行的一次伟大而艰辛探索。”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对我们更深刻地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更好传承辛亥革命先辈的奋斗精神、更有力地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都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列强挟坚船利炮入侵中国,以武力强迫中国打开大门,使中国从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渐渐陷入主权受损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并面临沦为殖民地的“亡国灭种”危机。其时当政的清朝统治者,颟顸无为,专制守旧,无能也无力因应这样的情势,被迫割地赔款,出让利权,成为中国变革、进步、发展的绊脚石。但是,中国悠久绵长的历史传统和根深叶茂的民族文化,从来都是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的坚强柱石,中国历代也都不乏爱国为民的忠贞之士。近代中国的历史,固然是中国备受列强欺凌、饱受民族屈辱的历史,但也是中国走向世界,先贤追求真理、学习先进、推动社会进步的历史。近代以来,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志士,愤于列强的压迫,感于民族的危亡,激于朝廷的无能,挺身而出,义无反顾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为反抗压迫而奋斗,为民族复兴而疾呼,为救亡图存而拼搏。孙中山先生率先喊出了“恢复中国”、“振兴中华”的响亮口号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是,并付诸于革命实践,终以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在中华大地上建立起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用共和制取代君主专制,是历史的巨大进步。在中国长期延续的帝制皇权和君主专制被革命一夕推翻,貌似“神圣不可侵犯”的皇帝及其专制统治从此跌下神坛。千百年来高高在上、君临天下的皇帝都可以被推翻,那还有什么旧制度、旧思想、旧观念不能打破,社会曾经的皇权崇拜不复再现,旧的君臣、上下、尊卑等级制度,以及阻碍社会进步的陈腐的旧思想、旧观念、旧做派,所谓三纲旧礼,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等等,都受到巨大的冲击。从此以后,共和民主观念逐步深入人心,“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从袁世凯自立为帝,到张勋拥清帝复辟,都成为逆历史潮流而动之举,也都成为昙花一现的短命丑行。对中国这样旧制度和旧传统积淀深厚的国度而言,这不能不是巨大的进步。
辛亥革命在实践层面带来了政治体制、对外关系、社会经济、教育文化、风俗观念的一系列新变化。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临时约法》,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共和民主特色;中国民众的觉醒程度提高了,他们对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自主的强烈诉求,迫使当政者不敢轻易对外妥协,也迫使帝国主义列强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中国的民意,从而有利于中国国家地位的回升;现代工业、教育、风俗和社会转型也有一定进展。这些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为五四运动的发生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一定的思想和群众基础。
辛亥革命推动了国人的思想解放。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大大解除了人们的思想束缚,思想活跃和解放催生了新文化运动,旧思想和旧观念被打破被抛弃,新思想和新观念喷薄而出,民主与科学成为思想启蒙的旗帜。此后发生的五四运动,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反帝反封建运动深入发展,进一步凸显了中国的变化。更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使中国人被社会主义新制度所影响和感召,随后中国共产党在1921年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辛亥革命不仅对中国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时也具有振聋发聩的世界性意义。辛亥革命发生在半殖民地的中国,充分说明了中华民族从来都不会屈服于外来强权的压迫,从来都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气概。辛亥革命的发动及其创立共和的实现,正反映出中国人民不甘受屈辱、推翻旧制度、抵抗强权压迫、实现民族独立的强烈心声。辛亥革命发生时的世界,帝国主义国家占据着大片的殖民地,其中也包括中国周边的朝鲜、印度和东南亚国家。这些国家的爱国者在争取国家和民族独立的斗争中,都受到辛亥革命的影响,也都从辛亥革命志士的奋斗中受到鼓舞和激励,他们的斗争打击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和侵略势力,也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国际扩张和影响力。
辛亥革命先辈的政治挫折与中国共产党的奋斗
辛亥革命的重要历史意义,还在于其发生、过程、结局所留下的深刻的经验教训。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启示就是,只有中国的先进阶级及其代表——中国共产党才能完成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
辛亥革命先辈历经奋斗牺牲,推翻君主专制,但并未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孙中山先生曾期望,“尽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普利民生,以达革命之宗旨,完国民之志愿”。然而,辛亥革命之后建立的共和体制并未能顺利运作,引进的西方政治体制徒有其表,从未能真正发挥作用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是,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甚而出现了军阀混战、社会动荡的困局,那些革命的先辈也曾为此而沮丧失望。当然,我们不能苛求于先辈,活动在历史中的人物,有那个时代的进步性,也有那个时代的局限性。辛亥革命先辈的奋斗代表着那个时代的探索,具有那个时代的意义。
今年是辛亥革命110周年,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从1911年的辛亥革命,到1921年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历史在10年间走过了一段曲折历程,军阀当道,政治动荡,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孙中山先生,为了维护革命成果,虽在这10年中不断奋斗,但屡受挫折,备尝失败之痛苦。事实说明,西方体制挽救不了中国的命运,孙中山先生既在理论上认识到西方制度的弊端,认为中国不能完全走西方的路,也在实践中抛弃了他曾经对西方政体的迷信,主张走中国自己的路,并在晚年毅然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开创了革命新局。
从辛亥革命起始,经过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及至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可以从中发现中国历史演进的逻辑进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曾参加辛亥革命时的湖南起义新军;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辛亥革命时在云南任起义新军排长;老一辈革命家董必武、林伯渠、吴玉章等,都曾是辛亥革命的积极参加者,也都曾回忆过辛亥革命对他们的影响。他们参加辛亥革命是出于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而辛亥革命未能解决的那些重要问题,又是他们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求解放、中华民族求复兴的动力。这本身就说明了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关联。
辛亥革命之后,在这场革命中接受洗礼的中国人民和中国先进分子继续探寻救国救民道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促进了中国人民的伟大觉醒,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点亮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灯塔。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即在深入认识中国国情的基础上,确定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开始了为中华民族独立解放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奋斗历程。事实说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改变旧中国积贫积弱的历史命运,需要强有力的、代表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先进政党领导,而中国共产党在其领导中国人民的奋斗过程中,当之无愧地成为这样的代表。在党成立后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以其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与实践相结合的实事求是路线、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强有力的组织动员,领导中国革命克服千难万险,最终取得了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辛亥革命先辈未曾实现的理想,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这段历史启示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有领导中国人民前进的坚强力量,这个坚强力量就是中国共产党”。
牢记辛亥革命历史,为实现民族复兴接续奋斗
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辛亥革命先辈,具有多方面的历史功绩,其奋斗不息、与时俱进的品格和理想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尤其值得后人学习传承。
经历了辛亥革命之后的磨难,孙中山先生的奋斗精神从未稍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孙中山先生在革命实践中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和真诚坦荡,毅然决定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并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改组国民党,实行新三民主义,推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从而推动了北伐战争的实现和大革命高潮的到来,为其领导的革命开了新篇。
孙中山先生之所以能做到晚年思想认识和政治实践的飞跃,其中重要的一点在于他始终保持着与时俱进、不断探索的品格。从创立兴中会、同盟会到改组国民党,从反对君主专制统治到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侵略,从学习西方到学习苏俄,从三民主义的旧义到新篇,从依靠旧军到创立黄埔新军,孙中山先生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保持着与时俱进的品格,锲而不舍,孜孜以求。他坚信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是,“疾风然后知劲草,盘根错节然后知辨利器,凡我同志,此时尤当艰贞蒙难,最后之胜利终归于最后之努力者”。孙中山先生的奋斗道路,是近代中国无数仁人志士奋斗道路的缩影。
孙中山先生从来都反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压迫和侵略,但从来都不反对学习外国的先进之处。他主张学习外国的长处,又不盲目迷信外国的所有,提出“我们要学外国,是要迎头赶上去,不要向后跟着他”。这样的远见卓识和宏阔心胸,是那个年代先进的中国人的代表。辛亥革命之后,孙中山先生思考的中心课题之一,就是中国如何通过实业建设,迈向发达之路,期待建设事业“能达完全之目的”。为此,孙中山先生有过不少具体的规划,为后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思想遗产。他撰著了《实业计划》,以“为国家经济之大政策”。孙中山先生提出“振兴中华”,既希望实现中国的民族独立,也希望实现中国的国家富强、人民安居乐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并且大大超越了孙中山先生当年的理想,使今天的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辛亥革命先辈们又一值得后人珍惜并学习的,是他们的理想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当年的中国,风雨如晦,国步艰难,有人因此而沮丧颓唐,认为解决中国的问题无望,但也总有人奋力前行,为民族而奋斗,支撑他们这样做的,恰恰是高度的理想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革命是需要付出甚而是牺牲的,孙中山先生领导革命的过程中,发动了多次起义,众多志士——知名的或不知名的——为此不惜流血牺牲,以他们的碧血震撼着无数中国人的心灵。广州黄花岗起义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觉民,在其牺牲前的绝笔《与妻书》中,以大义凛然、动人心魄的文字,道出了那个年代饱含理想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的革命先辈的心声:“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林觉民烈士“牺牲百死而不辞”的精神,是辛亥革命先辈精神的代表,也是许许多多无名志士奋斗和牺牲的缩影。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这样的理想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可以说代代传承,不绝如缕,使中华民族得以延续数千年历史而从未中断。虽然今天的时代与过去有了根本区别,但我们正在从事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同样需要有这样的理想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
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忠诚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他的遗愿,同一切忠于他的事业的人们继续奋斗,不断实现和发展了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的伟大抱负。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历经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再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力进取的新时代,历史已经说明并将继续说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担负领导中国不断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孙中山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