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生克论的谬误(五行生克)论,你了解多少?
五行生克论的谬误(五行生克)论,你了解多少?
五行生克论的谬误
目前学术界流行的“五行生克”论,是被运用了上千年的机械化的金木水火土五者之间的循环相生和相克关系,是一种不圆满的五行论。
五行生克论,理论不圆满的根源在于,太极中土不去守中,而是参与到二阴二阳四象队伍当中,变成了机械的彼此相生相克的模式。五行生克论中,五行按“木→火→土→金→水”的顺序相生,按“木→土→水→火→金”的顺序相克,而太极中土则失去了守中。没有了中枢运转,这种循环生克关系永远无法归一和有序运转,不符合阴阳学说的根本法则。
土为太极中气,需始终坐镇中央,化生阴阳。真五行,是十字架的结构,而五行生克论是五角星结构(如下两图)。
四象五行图
五行生克图
五行生克论把太极中气“土”,作为四象阴阳的一个份子,强行加入其队伍当中。在真五行中,太极中土能生四象和万物,而在五行生克论当中,则只能生“金”、克“水”,并受到“木”的克制,且五行只是取“水火木金土”的象义而命名,并非指代这五种实际物质,这种“生克”的说法并不符合自然科学依据。
四象真五行论的模型,是“十字架”结构,就一年四季而言,能够相符合的代入其公式并进行数学模拟。而五行生克论的模型,是“五角星”结构,无法将阴阳四象、寒热温凉、一年四季五行生克论的谬误(五行生克)论,你了解多少?,合理的代入其公式。尤其将东南西北四方,代入“十字架”公式则完全符合自然现象,而代入“五角星”公式则谬误百端。
五行生克论的起源
五行生克论最早起源于战国时期,《尚书·洪范》的“水火木金土”并没有相生相胜的排列。五行相生一说在相关文献当中,始见于《管子》的《四时》和《五行》篇。而“阴阳家”邹衍,将五行相生说与相胜说进一步整合,为五行生克的假五行论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代的阴阳家与儒家,甚至后世的道教等深受该理论的影响,流传至今。
邹衍的五行相胜说,有着特殊的政治背景。战国齐湣王后期,谋臣纷纷离开齐国,邹衍亦在此时离齐国至燕国辅佐燕昭王。燕昭王欲报齐仇,采纳苏秦提出“秦为西帝、赵为中帝、燕为北帝”的战略计划,于是邹衍一改在齐国所用的五行相生说,而以五行相胜说为“燕为北帝”制造舆论,其目的是要论证燕为水德。因为燕位处北方,水德(燕国)将替代火德(周朝)为帝。
邹衍说:“五德之次八字的生克规律,从所不胜,故虞土、夏木、殷金、周火。”这是用五行相克说来解释社会发展的规律:即舜“土”被夏禹的“木”克至灭亡八字的生克规律,然后,殷商的“金”把夏朝的“木”克至灭亡,随后,周朝的“火”又将殷商的“金”克至灭亡……
邹衍的所谓五德,是指土、木、金、火、水五种“德”,按照五行相胜与朝代的盛衰更替相符合,即每一个朝代都有五德中的一种与之相匹配,并由这种“德”支配着这个朝代的命运。这种谬论认为,历史的发展是按五行相克顺序,一代代循环往复。
《吕氏春秋·应同》说:“黄帝之时,天先见大螾大蝼。黄帝曰:‘土气胜!’土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及禹之时,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禹曰:‘木气胜!’木气胜,故其色尚青,其事则木。及汤之时,天先见金,刃生于水,汤曰:‘金气胜!’金气胜,故其色尚白,其事则金。及文王之时,天先见火,赤鸟衔丹书集于周社。文王曰:‘火气胜!’故其色尚赤,其事则火。”
这段有名的材料详细地讲述了当时学者对历史发展的哲学认知。由此亦可看出,秦朝宰相吕不韦也被这种说法所迷惑。
邹衍认为,黄帝“以土德王”,木胜土,故代之而兴的是“以木德王”的夏;金胜木,故代之而兴的是“以金德王”的殷;火胜金,故代之而兴的是“以火德王”的周。邹衍还说:“代火者必将水”,代周而兴的必然是“以水德王”的朝代。燕在北方,当属水德,立为“北帝”将代周而统一天下。邹衍还说:“水气至而不知数者,将徙于土。”意思是燕昭王若是犹豫不决,就会失去难得的机会,代周而兴的将是属于土德的君王。
邹衍一时用五行相生说,一时又用五行相胜说,随机应变,利用五行生克理论极能迷惑人的特点,相互自圆其说。因此《汉书·杨雄传》记载:“邹衍以颉亢而取世资。”意指明邹衍的言论经常上下不定、变化莫测,以此骗取当时国君的信任,并任其为师。
与邹衍同时期的《墨子》一书便提到:“五行毋常胜”,指出五行论并非存在邹衍所说的硬性转化规律。汉代的董仲舒和王充,对五行的认识与认知极其深刻,尤以王充对五行生克的谬论,给予了有力的批驳。
董仲舒认为宇宙是一个有机的结构,天地是轮廓,五行为间架。从空间来说,木居东方,火居南方,金居西方,水居北方,土居中央。从时间来说,五行中之四行,各主一年四时中一时之气。木主春气,火主夏气,金主秋气,水主冬气,土则统主四时。“土”是五行之主,五行莫贵于土,他认为:“土者,天之股肱也,其德茂美,不可名以一时之事,故五行而四时者,土兼之也。金、木、水、火,虽各职,不因土,方不立……土则五行之主也,五行之主,土气也。”
王充认为,阴阳五行“同气相成,殊气相革”。同气,指的是同属性;殊气,指的是对立属性。即同为阳气,则彼此相生相成,如果阴阳不同之气相遇,就会产生对立和变革。
对于事物的生长发育,王充则指出,物种的自相繁殖一般表现为“因气而生,种类相产”(《物势》)。而物种之间的关系,由于会引起复杂的变异,则呈现“同气相成,殊气相革”的普遍规律,相互生助的事物,必属同一性质,相互克制的事物,必然性质相异。
从“殊气相革”出发,王充驳斥谶纬神学所谓的“五行之气,更相贼害”的五行生克这一神秘图式。王充认为“万物相克贼”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体现在生物界就是弱肉强食、优胜劣败的生存竞争,没有神秘的成分。因此不要把“天道”与“人道”混为一谈,“天道自然无为”,而“人道有为”。
这两个大哲学家,都否定了假五行的相生相克论,并都以阴阳法则,来合理论述五行的盛衰承制关系。王充对邹衍最具代表性的评价就是“此言诡异,闻者惊骇”,这是王充对假五行理论的最终评价和定论。
在《汉书·艺文志》中,也对假五行论同样做出了严肃批判:
五行者,五常之形气也。《书》云“初一曰五行,次二曰羞用五事”,言进用五事以顺五行也,貌、言、视、听、思心失,而五行之序乱,五星之变作,皆出于律历之数而分为一者也,其法亦起五德终始,推其极则无不至,而小数家因此以为吉凶而行于世,浸以相乱。
该段引用《尚书》的言论,指明五行是用来进行事物归类分析,以顺应自然规律的法则来归纳事物的发展规律。并在结尾直截了当地指出,“五德终始”的五行生克理论,是在五行的原本顺序混乱后出现的“五星”模型框架,而五行原本的根源出于古代律历数学原理。因坊间的各类阴阳家、术士等将“五星”的错误理论模型常用于推演命数吉凶,才进而流行于世间,混乱至今。由此观之,汉代政府已经将五行生克的假五行论列为谬论之流,但难以对坊间流传进行严格管理,致其流传了2000余年。
1926年,章太炎先生在《医界春秋》上发表的《论五脏附五行无定说》一文中讲到:“五行之说(此处指的是五行生克论),昔人或以为符号,久之妄言生克五行生克论的谬误(五行生克)论,你了解多少?,遂若人之五脏,无不相孳乳,亦无不相贼害者。晚世庸医借为口诀,则实验可以尽废,此必当改革者也。”
总之,五行生克论产生于邹衍的政治资本图谋,并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着不圆满与不完善之处,难与自然规律完全相符八字的生克规律,因此常备受“科学”的指责。如果能将五行生克理论加以修整完善,中医学乃至与之相关的各类传统文化,便皆能早日迈入“科学、规范、严谨”的道路之上。
——摘自《经方基础理论》 第二章 第五节 五行详论